柑橘黑斑病(又称黑星病或沙皮病)是柑橘种植中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严重影响果实外观和品质。以下是其症状识别和防治方法的总结:
一、症状识别
叶片症状
叶片上出现圆形或近圆形褐色至黑色小斑点,直径约1-3毫米,边缘暗褐色,中央灰白色,部分带有黄色晕圈。
严重时叶片变黄脱落。
果实症状
黑斑型:果面出现黑色小斑点,病斑稍凹陷,周围组织硬化,严重时导致果实畸形。
黑星型:病斑更小(针尖状),密集成片,呈“黑星”状,影响果实外观和储存性。
枝条症状
枝条上偶见褐色斑点,但危害较轻。
二、发病规律
病原菌:子囊菌门真菌(如 Guignardia citricarpa),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
传播途径:风雨、昆虫传播,通过气孔或伤口侵入。
高发条件:高温高湿(25-30℃)、果园荫蔽、树势弱、管理粗放时易发。
三、综合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清园消毒:冬季剪除病枝、病叶、病果,集中烧毁;全园喷施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
增强树势: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及时排水防涝。
改善通风透光:修剪过密枝条,保持树冠通风;合理密植,避免荫蔽。
2. 化学防治
关键时期喷药:
谢花后至幼果期(病害初发期):喷施 苯醚甲环唑、代森锰锌 或 吡唑醚菌酯。
雨季前及果实膨大期:使用 铜制剂(如氢氧化铜)或 甲基硫菌灵,间隔10-15天喷1次,连续2-3次。
注意事项:轮换用药,避免抗药性;果实转色后慎用铜制剂,以防药斑。
3. 物理防治
果实套袋:幼果期(直径2-3厘米时)套袋,减少病菌侵染。
4. 生物防治
使用拮抗菌(如枯草芽孢杆菌)或生物农药(如多抗霉素)进行预防。
四、注意事项
避免从病区引入带菌苗木或接穗。
采收后及时处理病果,防止病菌残留。
高温多雨季节加强监测,早发现早处理。
通过综合管理措施,可有效控制黑斑病的发生与蔓延,保障柑橘产量和品质。
本网站中部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邮箱:tdaz599@163.com,作者:农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zhjgg.cn/16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