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炭疽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可危害叶片、枝梢、花及果实,具有急性与慢性两种症状类型。其识别与防治需结合症状特点及综合管理措施,具体如下:
一、症状识别
叶片症状
急性型(叶枯型):多发生于嫩叶或树势衰弱的植株。病斑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呈暗绿色水渍状,迅速扩展为不规则黄褐色大斑,边缘模糊似沸水烫伤状,潮湿时表面产生朱红色黏性孢子堆,干燥后病叶卷曲脱落,短期内可致枝条枯死。
慢性型(叶斑型):常见于老叶,病斑多位于叶尖或叶缘,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灰白色、边缘深褐色,凹陷且具同心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分生孢子盘),病叶脱落较缓慢。
枝梢症状
急性型:嫩梢顶端3~10 cm处突发水渍状褐变,3~5天内枯萎变黑,表面密布红色黏性孢子液。
慢性型:从叶柄基部或受伤处开始,形成梭形灰白色凹陷病斑,环绕枝梢一周后导致自上而下干枯,病部散生小黑点。
果实症状
幼果期:出现暗绿色凹陷斑,潮湿时产生白色霉层或红色小点,后期形成僵果。
成熟期:果面出现黄褐色凹陷斑,边缘深褐色,严重时腐烂脱落。果梗受害可致“枯蒂落果”。
花器症状
雌蕊柱头受害后变褐腐烂,导致落花。
二、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清园管理:采果后彻底清除病枝、病叶、僵果,集中焚烧或深埋,减少越冬菌源。
树势增强:增施腐熟有机肥,控制氮肥用量,增补磷钾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改善土壤通透性;雨季及时排水,旱季合理灌溉。
修剪通风:疏除过密枝,改善树冠透光性,减少病菌滋生条件。
药剂防治
关键时期:春梢、夏梢、秋梢抽发期及幼果期、采果前为重点防控阶段。
推荐药剂:
保护性杀菌剂:代森锰锌、丙森锌、吡唑醚菌酯;
治疗性杀菌剂: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嘧菌酯;
复配方案:苯甲·嘧菌酯、唑醚·代森联等,注意轮换使用以避免抗药性。
施用方法:发病初期喷施,叶片正反面均匀覆盖,间隔7~10天连用2~3次;果实转色期避免使用乳油类药剂以防药斑。
采后管理
果实贮藏前用咪鲜胺或抑霉唑浸果,控制贮运期病害扩展。
三、注意事项
急性型症状多与树势衰弱、持续阴雨或氮肥过量相关,需优先调整栽培管理;
慢性病斑上的小黑点(分生孢子盘)为诊断标志,需与生理性叶斑区分;
药剂防治需结合天气,雨后及时补喷。
通过以上综合措施,可有效控制柑橘炭疽病的发生与蔓延。
本网站中部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邮箱:tdaz599@163.com,作者:农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zhjgg.cn/18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