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田中抗性千金子(即对除草剂产生抗性的千金子)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问题,通常涉及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是其产生的关键原因分析:
一、除草剂的长期单一使用
选择压力:
长期、频繁使用同一种或同一作用机理的除草剂(如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类除草剂“氰氟草酯”),会对千金子种群施加持续的选择压力。敏感植株被杀死,而天然携带抗性基因的个体存活并繁殖,导致抗性种群逐渐占据优势。
抗性机制:
千金子可能通过靶标位点突变(如ACCase基因突变)或代谢增强(如细胞色素P450酶活化)等机制降低对除草剂的敏感性。
二、抗性基因的自然存在与扩散
遗传多样性:
千金子种群本身存在遗传变异,部分个体可能天然携带抗性基因。除草剂的滥用加速了这些抗性个体的扩散。
基因流动:
抗性基因可能通过花粉传播、种子扩散(如农机具携带、水流传播)在不同区域间蔓延,导致抗性范围扩大。
三、不合理施药技术
剂量不足或过量:
低剂量:未能完全杀死杂草,反而筛选出中等抗性个体。
过量使用:加速抗性基因的适应性进化。
施药时机不当:
在千金子高抗性阶段(如分蘖期后)施药,效果下降,残留植株繁殖后形成抗性种群。
施药方式错误:
喷雾不均匀、未封闭处理土壤等,导致局部抗性植株存活。
四、农田生态管理缺失
连作与单一耕作模式:
水稻连作导致田间生物多样性下降,削弱生态系统的自然抑制能力,使千金子更易占据生态位。
土壤种子库积累:
未及时清除的千金子种子在土壤中长期存活,逐年累积形成抗性种群“储备”。
五、环境与气候因素
温湿度影响药效:
高温高湿环境可能加速除草剂降解,降低实际作用浓度,间接促进抗性发展。
水分管理不当:
长期淹水或干旱可能改变千金子生长周期,影响除草剂吸收效率。
六、农户防治意识不足
依赖化学除草:
忽视农业防治(如深翻整地、水层管理)和生物防治(如稻鸭共作),过度依赖单一除草剂。
缺乏抗性监测:
未及时识别早期抗性现象,错过防控最佳时机。
应对策略(简要)
轮换或混合用药: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除草剂(如ACCase抑制剂与ALS抑制剂组合)。
精准施药:在千金子2-4叶期(敏感阶段)施药,确保剂量和覆盖度。
生态调控:通过深翻、晒田、秸秆还田等措施减少土壤种子库,结合水稻密植抑制杂草。
抗性监测:定期田间调查,发现抗性苗头时及时调整防治方案。
抗性千金子的产生本质上是杂草适应性进化与人类管理措施相互作用的结果,需通过科学用药与综合治理实现可持续防控。
本网站中部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邮箱:tdaz599@163.com,作者:农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zhjgg.cn/19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