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白绢病:识别症状、掌握规律与科学防治指南
花生白绢病是花生种植中的”隐形杀手”,在高温多雨的夏季悄然而至,往往让种植户措手不及。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这一病害的发病症状、流行规律,并提供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包括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综合措施。我们还将分享来自河南南阳的实际防治案例,并整理成实用表格供您快速查阅,助您打赢这场花生保卫战。
病害症状:从蛛丝马迹到全面爆发
花生白绢病的症状表现如同一位不速之客,初期悄无声息,后期却来势汹汹。这种病害在花生的各个生长阶段都可能发起攻击,尤其”偏爱”植株的茎基部、果柄、荚果和根部这些关键部位。发病初期,受害部位会出现暗褐色病变,仿佛被开水烫伤一般,随后便会长出一层白色绢丝状的菌丝体,在潮湿环境下,这些菌丝会像蜘蛛网一样迅速蔓延至植株中下部茎秆以及周围的土壤和杂草上。
苗期发病时,白色菌丝主要集中在接近地面的茎基部,幼嫩的茎秆被病斑包围后,植株会像缺了水的鲜花一样逐渐萎黄枯死。而成株期发病则更为隐蔽且危害更大——接近地面的茎部先变为褐色,随后被白色绢丝状菌丝覆盖,这些菌丝在条件适宜时会形成先白后黄褐色的菌核,如同撒在植株上的一层芝麻。受害植株的叶片会逐渐黄化、变褐、软腐,最终表皮脱落,只剩下纤维状的叶脉骨架,整株花生如同被抽干了生命力一般萎蔫死亡。
表:花生白绢病不同时期的症状表现
生长阶段 | 受害部位 | 症状特点 | 发展后果 |
---|---|---|---|
苗期 | 茎基部 | 白色绢丝状菌丝,暗褐色病斑 | 幼苗萎黄枯死 |
成株期 | 茎基部、果柄、荚果 | 白色菌丝覆盖,形成黄褐色菌核 | 叶片纤维化,整株死亡 |
所有阶段 | 根部 | 皮层软腐,表皮脱落 | 植株吸收功能丧失 |
潮湿环境 | 周围土壤和杂草 | 蛛网状菌丝蔓延 | 病害快速传播 |
发病规律:高温高湿下的”瘟疫”蔓延
花生白绢病的流行规律与气候条件如同”狼狈为奸”,尤其在每年7-8月份的高温多雨季节,这种病害就像野火一样在田间迅速蔓延。病菌最适宜在25~30℃的温度和90%左右的空气相对湿度下生长繁殖,当土壤含水量达到45%左右时,它们便开始了疯狂的增殖之旅。在河南、山东等花生产区,6月底开始出现零星病株,如同星星之火;到了7-8月高温多雨季,病害发展速度之快,往往让种植户防不胜防;直到9月末气温下降,这场”瘟疫”才会逐渐平息。
田间管理不当会为病害爆发”火上浇油”。土壤粘重、种植密度过大、排水不良、通风透光差的田块,白绢病的发生尤为严重。病菌主要通过土壤、流水、昆虫及带菌种子传播,它们以菌核或菌丝的形式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大部分潜伏在1-2厘米的表土层中,如同埋下的地雷,等待来年条件适宜时再次爆发。更令人头疼的是,一旦病菌侵入田间,就会不断积累,防治和根除的难度逐年增加,这也是为什么轮作倒茬成为防治该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综合防治:多管齐下的治理策略
防治花生白绢病如同指挥一场多兵种协同作战,需要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多种手段相互配合。选种整地是第一道防线——选择”丰花1号”、”花育16″、”豫花37″等抗病性较强的品种,播种前认真筛选种子,剔除发霉和秕种,并用菌核净、多菌灵等药剂拌种(100克药剂拌20-25千克种子),从源头上扼杀病菌。深翻土地20厘米以下,可将地表活跃的病菌埋入深层土壤,减轻当年危害,配合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改善土壤环境,培育壮苗。
合理轮作是打破病菌积累循环的利器。当发病率达到10%时,就应及时与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轮作2-3年;对于发病严重的田块,轮作时间应延长至3年以上。来自河南南阳的种植户王大哥分享了他的经验:”去年我家花生地白绢病严重,今年改种玉米后,明显感觉土壤状况好了很多,计划明年继续轮作一年,后年再种花生。”这种”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能有效减少田间菌源积累。
表:花生白绢病综合防治措施一览
防治类型 | 具体措施 | 实施要点 | 预期效果 |
---|---|---|---|
农业防治 | 抗病品种选择 | 选择花育25、豫花37等品种 | 提高植株抗病性 |
深翻整地 | 翻耕深度20厘米以上 | 减少表土病菌数量 | |
合理轮作 | 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 | 打破病菌积累循环 | |
化学防治 | 种子处理 | 菌核净、多菌灵等药剂拌种 | 杀灭种子携带病菌 |
土壤消毒 | 甲基硫菌灵等撒施土表 | 减少土壤菌源 | |
发病初期喷药 | 噻呋酰胺、戊唑醇等轮换使用 | 控制病害蔓延 | |
生物防治 | 微生物制剂 | 抗菌脂肽50克/亩冲施 | 生态安全,持效期长 |
化学与生物防治:精准打击与绿色防控
当病害已经发生时,化学防治便成为必不可少的应急手段。在7月上旬发病前,可每隔7-10天喷洒一次240克/升噻呋酰胺1500倍液,连续3-4次;也可将菌核净、多菌灵、扑海因等药剂混合使用,注意交替用药以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花生下针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用粉锈宁乳油或多菌灵可湿粉剂灌根(每穴100-200毫升),根据病情灌溉1-2次,能有效控制病害流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相连地块应共同防治,避免病菌在田间”打游击战”。
生物防治作为一种新兴的绿色防控手段,展现出令人惊喜的效果。研究表明,施用针对性的微生物制剂如抗菌脂肽进行防治,效果可达93.9%以上,且持效期长。2021年河南南阳的示范案例显示,使用”抗菌脂肽50克/亩+植物免疫蛋白30克/亩”方案一周后,花生植株长势明显改善,叶片厚绿,根系健壮,白绢病得到有效控制。这种防治方法不仅高效,而且无污染、无残留,还能改良土壤,可谓一举多得。
田间管理:细节决定防治成败
良好的田间管理如同给花生创造了一个舒适的”家”,能显著降低白绢病的发生几率。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统,做到田内沟、外围沟配套,确保雨季能及时排水,旱季可正常浇灌,切断病原菌通过流水传播的途径。在花生生长中期要及时除草防荒,7月中旬植株旺长阶段,当株高达到35厘米左右时应及时控旺,将植株最高控制在45厘米左右,避免田间湿度过大。
及时发现并清除病株是防止病害扩散的关键。一旦发现病株,应立即连根拔除,带出田外销毁,避免成为新的传染源。花生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残体,深翻土壤,用70%甲基硫菌灵2千克/亩加细土拌匀后撒于土中,消灭残留病菌,减少越冬菌源。合理的施肥管理也能增强植株抗病力——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协调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的平衡,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菌肥,避免偏施氮肥导致植株徒长。
花生白绢病的防治没有”银弹”,需要种植户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因地制宜,持之以恒。正如一位资深农技专家所说:”防治白绢病就像养生,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培育壮苗)、’住得舒服’(改善土壤环境)、’营养均衡’(科学施肥),病害自然就少了。”只有将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农业措施与化学防治相补充,才能有效控制这一病害,保障花生产量和品质。
: 科普文章 | 花生白绢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禾苗公司,2024年05月13日
本网站中部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邮箱:tdaz599@163.com,作者:农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zhjgg.cn/33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