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蔗产业:乡村振兴的“甜蜜密码”
金秋时节,走进广西荔浦市修仁镇的甘蔗林,蔗农们正挥汗如雨地砍收甘蔗。粗壮的黄金果蔗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香气。“今年种了70亩,亩产超10吨,收购价每吨2800元,收入能有200万元!”种植户黄广兰笑得合不拢嘴。这一幕,正是甘蔗产业助力农民增收的生动缩影。
一根甘蔗两头甜:产业链上的致富经
甘蔗不仅是制糖原料,更是“浑身是宝”的经济作物。蔗渣可造纸,蔗叶和滤泥能加工成有机肥,废水处理后还能灌溉农田。在云南永德县班老村,蔗农李莲算了一笔账:“去年种蔗130亩,毛收入100多万元,利润三四十万,比外出打工强多了!”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村里还延伸出蔗梢饲料、运输等配套产业,带动户均年增收13万元。
表:甘蔗产业综合效益对比
| 地区 | 种植规模 | 亩产值| 增收模式 |
|————|————|———–|—————————|
| 广西荔浦 | 70亩 | 2.8万元 | 高端果蔗直销+务工带动|
| 云南班老村 | 11448亩| 480元/吨 | 全链条用工+蔗梢饲料化|
| 浙江兰溪 | 20-30亩/户 | 1.5万元 | 品牌化+深加工(红糖等) |
科技赋能:从“靠天吃饭”到智慧种植
“以前种蔗怕旱涝,现在滴灌系统能精准控水肥,亩产提高20%!”广西来宾黄安村的韦少秒指着田里的智能设备说。当地推广桂糖42号等高产良种,配合水肥一体化技术,亩产值达4000元。浙江兰溪则通过脱毒种苗技术攻克宿根矮化病,甘蔗产量翻番,还捧回了“国家地理标志”的金字招牌。
党建引领:小甘蔗撬动大民生
在江西上高县,浙商许雪荣的甘蔗基地采取“基地+农户+制红糖”模式,带动50多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5000元。而班老村通过“人地双向匹配”整合零散地块,建成5000亩连片蔗田,每逢榨季组织3万人次务工,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
结语
从荔浦的黄金果蔗到兰溪的红糖麻花,从传统种植到智慧农业,甘蔗产业正以“甜蜜”力量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如蔗农们常说:“甘蔗节节高,日子步步甜!”
本网站中部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邮箱:tdaz599@163.com,作者:农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zhjgg.cn/34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