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山区科技专家下乡记:手把手教农民种出“金疙瘩”
五月的赫山区,稻田如绿毯般铺展。在兰溪镇万亩示范田边,科技特派员老周蹲下身,捏起一撮土搓了搓:“这土缺有机质,得像养娃娃一样‘加餐’!”围观的村民哄笑起来,却纷纷掏出小本记下他的配方——草木灰拌腐熟鸡粪,成本不到化肥的一半。这是赫山区“科技下乡”活动中最生动的场景之一。
一、选种:挑对“好苗子”,丰收赢在起跑线
“去年种‘隆两优’稻种的人,亩产比普通品种多200斤!”在泉交河镇的培训会上,农艺师李婷举着两束稻穗对比。一束穗大粒饱,另一束却稀稀拉拉。她解释:“抗倒伏、耐旱的品种就像‘铁汉子’,风雨再大也不趴窝。”
表:赫山区主推作物品种对比
| 作物 | 推荐品种 | 优势 | 适合地块类型 |
|——–|—————-|———————–|——————–|
| 水稻 | 隆两优华占 | 抗病强、亩产1300斤| 低洼田、平原田 |
| 玉米 | 郑单958| 耐旱、籽粒饱满| 坡地、沙壤土 |
| 油菜 | 中油杂19号 | 出油率高、早熟| 丘陵地带 |
二、土壤改良:让“病田”变“良田”
“土壤板结像块砖,庄稼咋能长得欢?”在笔架山乡,专家团发现不少农田因常年施化肥导致土壤硬化。他们带来“土方子”:每亩撒300公斤粉碎的玉米秸秆,再深翻入土。“这叫‘喂地’,比打营养针还管用!”村民老张试用后,花生出苗率提高了三成。
三、病虫害防治:以虫治虫,巧用“绿色武器”
龙光桥镇的菜农王婶曾为菜青虫发愁,科技员小陈教她在田埂边种茴香:“这味儿能招来赤眼蜂,专吃虫卵!”两周后,王婶的菜地成了“生态示范点”。专家还推广了太阳能杀虫灯,一盏灯能管15亩地,比喷药省心又环保。
四、智慧农业:手机成了“新农具”
“滴答——”八字哨镇种植大户刘强的手机响了,App提示大棚湿度超标。他轻点屏幕,自动卷膜机立刻掀开棚顶通风。这套物联网系统是专家团帮他安装的,如今番茄裂果少了,价格翻了一番。“以前靠经验,现在靠数据!”刘强笑着说。
结语:科技落地,农民得实惠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赫山区的田野正悄然蜕变。正如科技专家老周常说:“技术不是摆在实验室的花瓶,而是要种进土里的种子。”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尝到甜头——2024年全区水稻病虫害发生率下降40%,节水灌溉技术推广面积突破5万亩。
本网站中部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邮箱:tdaz599@163.com,作者:农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zhjgg.cn/36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