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用菌糠栽培鸡腿菇,产量高质量好的秘诀
菌糠变废为宝,鸡腿菇“吃”出高效益
鸡腿菇,因形似鸡腿而得名,肉质细嫩如豆腐,鲜味堪比山珍。而它的“营养餐”竟来自其他菇类的“剩饭”——菌糠。湖南的菇农老张,用平菇废料栽培鸡腿菇,60平方米的菇棚产出2000公斤,纯收入超2500元。这背后,藏着哪些门道?
一、配方:菌糠的“黄金搭档”
菌糠虽营养丰富,但需“调味”才能激发潜力。老张的秘方是:
主料:平菇菌糠60%~70%(晒干粉碎后使用)
辅料:棉籽壳30%、石灰7%(杀菌调酸碱)
水分:手握料能滴6~8滴水,像拧不干的毛巾。
表:不同菌糠配方对比
| 配方类型 | 主料比例 | 辅料添加| 产量(公斤/平方米) |
|—————-|———-|————————-|———————|
| 平菇菌糠+棉籽壳 | 60%~70% | 石灰7% | 30~40 |
| 香菇菌糠+玉米芯 | 79% | 钙镁磷肥1.5%、石灰4.5% | 25~35 |
二、发酵:给菌糠“蒸个桑拿”
堆料发酵是关键,就像给菌糠“排毒养颜”:
堆料:宽1米、高1米,插孔通气,覆盖草帘保温。
翻堆:温度升至65℃时翻堆,“里外倒个儿”,重复4次。
成功标志:料堆散发酒香,布满白色放线菌——这是菌糠“熟透”的信号。
案例:山东菇农李姐,因翻堆不彻底导致杂菌污染,损失过半。后来严格把控温度,产量翻番。
三、播种:三层菌种两层料,像“夹心饼干”
装袋:塑料袋内先铺菌种,再装料,重复3层,菌种占比12%~15%。
打孔:用牙签在菌种层扎孔,像给菌丝“开窗户”。
发菌:避光堆放,温度控制在25℃左右,7天倒垛一次,防止“发烧”烂袋。
四、覆土出菇:鸡腿菇的“破土仪式”
鸡腿菇“害羞”,需覆土才肯露面:
脱袋埋土:菌丝长满后,脱袋横放,间隙填废料,覆3厘米土(土粒不超过1.5厘米)。
喷水保湿:土面喷水至湿润,盖报纸保温,湿度保持85%~90%。
采收时机:菌盖未开伞、菌环刚松动时采收,过晚易自溶变黑,像“融化”的冰淇淋。
小技巧:头潮菇采完后,调转菌袋方向,覆土再出菇,一袋能收3~4潮。
五、环境调控:温度湿度“双人舞”
温度:出菇期18~22℃,超过25℃菇体易畸形,像“长歪的鸡腿”。
通风:早晚开棚2小时,避免二氧化碳“闷”坏菇蕾。
案例:江苏的王师傅用大棚+遮阳网,夏季也能产出品相完美的鸡腿菇。
结语:小菌糠,大财富
菌糠栽培鸡腿菇,既环保又高效,像农业版的“变废为宝”。只要掌握配方、发酵、覆土三要素,就能让鸡腿菇“破土成金”。正如老张所说:“废料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关键看你咋伺候!”
本网站中部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邮箱:tdaz599@163.com,作者:农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zhjgg.cn/44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