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是由真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严重病害,需通过综合防控措施降低危害。以下是系统的预防与治理方法:
一、预防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
根据当地病菌生理小种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如两优系列、Y两优等),并定期轮换品种以减少抗性丧失。
优化田间管理
合理密植:保持行距25-30厘米,株距15-20厘米,确保通风透光。
水分控制:分蘖期浅水勤灌,分蘖末期晒田3-5天(田面微裂),孕穗后间歇灌溉,避免深水或干旱。
清除病源:收割后焚烧或深埋病稻草,翻耕稻田减少菌核残留。
科学施肥
控制氮肥用量(每亩尿素≤15公斤),增施磷钾肥(如每亩过磷酸钙20公斤、氯化钾10公斤)及硅肥(硅钙肥10-15公斤/亩),增强植株抗病性。
种子处理
晒种1-2天后,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药剂浸种(如25%咪鲜胺2000倍液浸种24小时)。
监测预警
分蘖期、破口期重点巡查,发现叶片急性病斑(暗绿色水渍状)立即施药,关注农业部门病害预警信息。
二、发病后治理方法
生物防治
叶面喷施10%井冈霉素水剂500倍液或1000亿孢子/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50克/亩),每7-10天一次,连续2-3次。
化学防治
关键时期:分蘖期(叶瘟)、破口前5-7天(防穗颈瘟)、齐穗期(穗瘟)。
推荐药剂:
保护性杀菌剂: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克/亩)喷施。
内吸治疗剂:40%稻瘟灵乳油(100毫升/亩)或2%春雷霉素水剂(80毫升/亩)。
注意:轮换用药,严格按安全间隔期操作(如三环唑需在收获前21天停用)。
生态调控
田埂种植大豆或芝麻吸引天敌,周边种植茭白作为诱集植物,减少病菌向稻田扩散。
灾后管理
及时拔除重病株并销毁,喷施0.2%磷酸二氢钾叶面肥促进恢复,避免追施氮肥。
三、注意事项
避免雨天进行农事操作,防止人为传播病菌。
优先采用农业与生物防治,化学药剂作为辅助手段,减少环境压力。
不同地区病菌小种差异大,防治方案需结合本地农技部门指导。
通过以上综合措施,可有效控制稻瘟病,保障水稻稳产。
本网站中部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邮箱:tdaz599@163.com,作者:农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zhjgg.cn/18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