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烂铃是棉花生产中常见的病害问题,会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以下是棉花烂铃的主要原因及综合防治技巧:
一、棉花烂铃的主要原因
病害侵染
真菌性病害:如铃腐病(棉铃疫病)、炭疽病、红腐病等,多由高温高湿环境诱发,病菌通过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棉铃。
细菌性病害:如角斑病,导致棉铃腐烂。
混合感染:多种病原菌复合侵染,加重烂铃。
虫害引发
棉铃虫、红铃虫、盲蝽蟟等害虫蛀食棉铃造成伤口,为病菌侵入提供通道。
气候因素
多雨高湿:连续阴雨或田间积水导致棉铃表面长期湿润,利于病菌繁殖。
通风透光差:种植过密或枝叶过旺,棉田郁闭,湿度过大。
栽培管理不当
氮肥过量导致植株徒长,棉铃皮薄易感病。
整枝打顶不及时,田间通风不良。
土壤黏重、排水不畅,根系缺氧导致植株抗性下降。
二、综合防治技巧
1. 农业防治(基础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铃壳较厚、成熟期适中的品种。
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特性调整密度,避免过度郁闭(一般每亩3000-5000株)。
科学施肥:
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性。
花铃期追施硼肥,减少生理性烂铃。
排水降湿:雨季及时清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整枝打顶:及时去除老叶、病叶和无效分枝,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轮作倒茬:与非茄科、葫芦科作物轮作,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积累。
2. 化学防治(针对性用药)
病害防治:
预防期(花铃初期):喷施广谱杀菌剂如代森锰锌、多菌灵。
发病初期:针对不同病害选择药剂:
真菌性病害:嘧菌酯、戊唑醇、吡唑醚菌酯等。
细菌性病害:春雷霉素、噻菌铜等。
注意交替用药,避免产生抗药性。
虫害防治:
棉铃虫、红铃虫:使用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高效氯氟氰菊酯等。
盲蝽蟟:啶虫脒、吡虫啉等。
结合虫情监测,抓住幼虫孵化高峰期施药。
3. 物理与生物防治
物理诱杀:田间悬挂诱虫灯、性诱剂或黄板诱杀害虫。
生物防治:
释放天敌(如赤眼蜂防治棉铃虫)。
喷施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Bt)、枯草芽孢杆菌等。
4. 适时采收
及时摘除已烂棉铃,带出田外深埋或焚烧,减少病原扩散。
对部分开裂的棉铃可提前采收,晾晒后剥桃取棉。
三、注意事项
避免在雨天或露水未干时整枝、打药,防止人为传播病菌。
高温季节喷药选择清晨或傍晚,避免药害。
烂铃严重时,优先保上部棉铃,适当舍弃下部老铃。
通过以上综合措施,可有效降低烂铃发生率,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
本网站中部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邮箱:tdaz599@163.com,作者:农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zhjgg.cn/18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