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米螟防治:走出误区,把握关键时机
玉米螟,这个被农民称为\”钻心虫\”的小家伙,每年给我国玉米产业带来的损失高达30%以上。许多农户在防治过程中常常陷入误区,等到发现玉米叶片上出现整齐的排孔时,才恍然大悟——可惜为时已晚。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玉米螟防治中的常见误区,以及如何把握最佳防治时机,让您的玉米远离虫害困扰。
常见防治误区: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等看到虫子再打药\”——这是玉米螟防治中最普遍的错误观念。玉米螟成虫昼伏夜出,像夜生活的\”隐形杀手\”,白天很难被发现。等到农户看到叶片上的排孔时,幼虫已经钻入茎秆内部,此时施药效果大打折扣。河北邯郸的种植大户老王就曾吃过这个亏,去年他等到玉米抽雄后发现虫害才匆忙施药,结果产量还是减少了近两成。
另一个常见误区是\”防治与化控同时进行\”。许多农户为了省事,喜欢在玉米6-8叶期化控时一并防治虫害。殊不知,玉米螟产卵孵化最佳时期是大喇叭口期(11片叶左右),提前防治就像用昨天的天气预报指导今天的农事,效果自然不理想。河南周口的李技术员告诉我们,当地不少农户因此质疑农药效果,其实只是错过了最佳时机。
\”农药残留恐惧症\”也是一个需要纠正的观念。不少消费者认为玉米棒上有虫就代表\”绿色无污染\”,这其实是个美丽的误会。现代农业使用的辛硫磷颗粒剂、氯虫苯甲酰胺等都属于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从施药到收获有60天以上的安全间隔期,完全可以放心食用。
防治关键期:把握三个黄金时段
防治玉米螟如同打仗,掌握\”天时\”至关重要。根据多年实践和科研数据,玉米螟防治有三个黄金时段:
第一时段:越冬代防治(4月中旬)
此时老熟幼虫即将化蛹,采取白僵菌封垛、处理秸秆等措施,可消灭80%以上越冬幼虫。吉林四平的张站长分享经验:他们村通过统一粉碎秸秆并深翻,来年玉米螟发生率降低了四成。
第二时段:心叶末期(大喇叭口期)
这是防治玉米螟的\”黄金窗口\”,幼虫集中在心叶内,尚未钻入茎秆。此时用1%辛硫磷颗粒剂拌细沙丢心,或喷洒苏云金杆菌,防效可达70%以上。山东菏泽的合作社采用\”赤眼蜂+颗粒剂\”组合拳,连续三年将虫害率控制在5%以内。
第三时段:穗期(雌穗吐丝60%时)
对错过前两时段的田块,这是最后的补救机会。在穗顶花丝上投放药剂,可减少蛀穗危害。安徽阜阳的种植户发现,此时用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喷雾,保穗效果显著。
综合防治技术:多管齐下方见效
单一防治手段往往力不从心,我们推荐\”四位一体\”的综合防治策略:
农业防治:从源头减少虫源
选择抗虫品种如\”郑单958\”、\”先玉335\”
播前种子处理:50%辛硫磷乳剂1:100拌种
收获后粉碎秸秆并深翻,破坏越冬环境
生物防治:以虫治虫的智慧
生物制剂 | 使用方法 | 使用时期 | 用量 | 效果 |
---|---|---|---|---|
赤眼蜂 | 挂蜂卡 | 成虫发生初期 | 3-5张/亩 | 寄生率可达80% |
白僵菌 | 制颗粒剂灌心 | 幼虫发生期 | 35克/亩 | 致病死亡率高 |
苏云金杆菌 | 喷雾或灌心 | 幼虫孵化盛期 | 200毫升/亩 | 环保无残留 |
物理防治:巧用害虫习性
黑光灯诱杀:每15-20亩设一盏,灯高1.5米,晚8点至凌晨2点开灯
糖醋液诱杀:红糖1.5份+醋2份+白酒0.5份+水1份+少量农药
化学防治:精准用药关键
化学防治要抓住幼虫3龄前(体小、抗药性弱)的有利时机。心叶末期可选用:
1.5%辛硫磷颗粒剂:拌细沙土丢心
5%甲维盐+5%氯虫苯甲酰胺:喷雾
2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重点喷心叶和叶鞘
结语:防治玉米螟是系统工程
玉米螟防治不是简单的打药问题,而是贯穿选种、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后处理的系统工程。河北保定农技站的记录显示,采用综合防治措施的田块比单一化学防治增产15-20%,农药用量反而减少三成。记住:预防胜于治疗,把握关键时期,多措并举,才能让玉米螟无隙可乘,确保玉米稳产丰收。
: 从 \”虫口夺粮\” 到 \”绿色防控\”!玉米螟全程防治技术指导
: 玉米螟如何防治 – 邯郸市人民政府
本网站中部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邮箱:tdaz599@163.com,作者:农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zhjgg.cn/31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