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玉米倒伏的成因与科学应对策略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生长过程中常面临倒伏的威胁。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过后,田间原本挺拔的玉米秆成片倒下,这场景让无数农民朋友揪心不已。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夏玉米倒伏的内在原因,并分享实用有效的预防和补救措施,帮助您在玉米种植中防患于未然,即使遭遇倒伏也能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倒伏的三大元凶:品种、管理与天气
玉米倒伏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像建筑需要稳固的地基,玉米的抗倒能力首先取决于品种特性。河北省深州市的种植户王师傅曾反映:\”去年种了株高超过2.8米的品种,结果一场大风过后,倒伏了近四成;今年改种了株高适中、茎秆粗壮的红轴品种,同样天气条件下倒伏明显减少。\”这印证了专家观点——株高超过280厘米、穗位高于120厘米、茎秆细弱的品种更容易倒伏。
田间管理不当是第二大诱因。阜南县农技人员发现,当地部分农户为追求高产,将推荐密度4000株/亩的地块种到5000株以上,导致植株争光徒长,茎秆细弱,最终在风雨面前不堪一击。同样危险的还有\”炮轰式\”施肥——一次性施入大量氮肥,造成玉米苗期疯长,茎秆节间过长,韧性下降。深州市农技站的记录显示,氮肥过量地块的倒伏率比均衡施肥地块高出30%以上。
极端天气则是压垮玉米的\”最后一根稻草\”。2021年8月15日,河北省深州市遭遇单日250mm降水并伴随大风,正值抽穗期的玉米大面积倒伏,部分地块减产达50%。气象数据显示,7月份降水量超过历年同期平均值,加上灌浆期遭遇暴风雨,构成了玉米倒伏的高危气象指标。
倒伏类型识别:对症下药的关键
玉米倒伏并非千篇一律,根据倒伏部位和程度可分为三类,准确识别类型是采取正确补救措施的前提。
表:玉米倒伏类型特征及影响
类型 | 发生时期 | 特征表现 | 对产量影响 | 典型案例 |
---|---|---|---|---|
根倒 | 拔节至大喇叭口期 | 植株以根部为圆心倾斜或平铺,根系拔起 | 较轻(及时处理可恢复) | 2020年山东聊城,持续阴雨后大风导致未完全扎根玉米成片根倒 |
茎弯倒 | 大喇叭口期至抽雄前 | 茎秆中下部弯曲,根系未动 | 中等(需人工干预) | 2023年河南周口,密度过大田块遭遇8级风后茎秆成弓形弯曲 |
茎折断 | 授粉后至成熟期 | 基部第3-4节位断裂 | 严重(难以恢复) | 2021年河北邯郸,玉米螟危害叠加台风导致茎折率高达35% |
济宁市农技人员回忆,2019年当地玉米在灌浆期遭遇强风后,技术人员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了差异化措施:对根倒植株培土固定;对茎弯倒的用绳子3-4株一捆扎把;对茎折断的及时清理补种短季作物,最终使损失控制在15%以内。这证明准确识别倒伏类型对减灾至关重要。
防患于未然:科学预防四步走
预防胜于治疗,这句话在玉米倒伏管理上尤为贴切。通过系统性的预防措施,完全可以将倒伏风险降至最低。
优选品种是第一道防线。就像建筑选择钢材要看抗风等级,选玉米种要关注抗倒指标。郑州市农技推广站对比试验显示,在相同风雨条件下,掖单系列品种倒伏率仅为3.2%,而某些高秆品种达54.8%。建议选择株高260-280厘米、穗位90-110厘米、茎秆弹性好的红轴品种,如先玉35、郑单958等。
合理密植如同给玉米安排舒适\”居住空间\”。阜南县示范农场通过将密度从5000株/亩降至4500株,不仅倒伏减少,产量反而提高10%。具体密度应根据品种特性调整:大穗型2800-3000株/亩,紧凑型4000-4500株/亩,中穗型3500株/亩左右。
平衡施肥是培育壮秆的\”营养配方\”。深州市农民李大哥分享:\”改用氮磷钾配比为15-15-15的复合肥后,玉米茎秆明显粗壮,去年大风天邻居家倒了一片,我家的基本没事。\”专家建议多风地区可每亩增施10-20公斤硫酸钾,增强茎秆韧性。
适时化控相当于给玉米\”健身塑形\”。在玉米7-11片可见叶时喷施控旺剂,能降低株高15-20厘米,促进根系下扎。河北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崔彦宏强调:\”化控要像中医调理一样把握时机,过早过晚都难见效。\”
灾后急救:倒伏玉米的\”康复治疗\”
即使预防到位,极端天气仍可能导致倒伏。此时科学的灾后管理就像急诊医生,能为倒伏玉米争取\”康复\”机会。
对于孕穗期前的根倒或茎弯倒,农谚说\”三天自然起\”,多数情况下无需人工扶直。强行扶起反而会伤根,影响后期生长。2022年邹城市农技人员跟踪发现,未干预的倒伏玉米5天后自然恢复直立,而人工扶直的地块二次倒伏率高达40%。
抽穗后的严重倒伏则需要\”人工复健\”。安徽阜南的实践表明,倒伏当天用绳子将3-4株果穗朝上扎把,保持60度左右夹角,效果最佳。超过3天再处理会因茎秆定型而难以奏效。切记不可剪叶去头,那样会进一步削弱植株活力。
对于茎折断的玉米,只能做\”截肢手术\”——及时清除断株防止腐烂滋生病害。济宁市建议,茎折率超过30%的地块可补种生育期60天左右的绿豆或青贮玉米,最大限度利用剩余生长季。
科技助力:抗倒伏技术新方向
随着农业科技进步,抗倒伏管理也迎来新机遇。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正在研究抗倒伏相关基因标记,为育种提供新思路。智能监测系统可通过传感器实时评估玉米茎秆强度,预警倒伏风险。
设施农业技术也为抗倒伏提供新选择。山东部分农场试点玉米垄作栽培,结合滴灌技术,既节水又抗倒,示范田倒伏率降低60%。河北邯郸推广的\”深松深耕+控旺剂\”组合技术,使玉米根系下扎深度增加20厘米,显著提升抗倒能力。
正如一位老农所说:\”玉米倒伏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它。\”通过科学预防、精准识别、合理应对,我们完全能够化解倒伏威胁,守护好每一株玉米的丰收希望。
本网站中部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邮箱:tdaz599@163.com,作者:农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zhjgg.cn/41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