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丝黑穗病,农民朋友口中的\”乌米\”或\”哑玉米\”,是一种让玉米种植户闻之色变的系统性病害。它像一位潜伏的\”破坏者\”,在苗期悄悄入侵,却在穗期才露出狰狞面目,往往让农民措手不及。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这种病害的\”真面目\”,从症状识别到发病规律,再到科学防治,为您提供一份实用的防控指南。
病害症状:从幼苗到成株的\”变形记\”
玉米丝黑穗病的症状表现堪称一场植物界的\”变形记\”。在苗期,这位\”潜伏者\”已经开始施展它的魔法——受害植株常常分蘖增多,像一簇簇小竹林般丛生,植株明显矮化,节间缩短,叶片变得暗绿而挺直。有些品种的叶片上会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条斑,像是被画上了神秘的符号;更有甚者,幼苗的心叶紧紧卷曲在一起,弯曲如鞭,仿佛在无声地呼救。
当玉米进入成株期,这场\”变形秀\”达到高潮。雌穗受害后,整个果穗变成一个黑粉包,像是被施了黑魔法——穗子短小,基部粗大而顶端尖细,形似纺锤,不吐花丝。初期被灰白色外膜包裹,后期包膜破裂,黑粉四散,只剩下乱发般的丝状物,这正是\”丝黑穗\”得名的由来。而雄穗受害时,小花可能畸变成叶丛,内部组织全变成黑粉,或者整个花序被破坏变黑,完全失去了传粉功能。
在东北某农场,曾有一块玉米地的发病率高达60%-70%,远远望去,田间点缀着一个个\”黑脑袋\”,几乎绝收。老农张大爷回忆说:\”那些玉米秆上结的不是金黄的玉米棒子,而是一个个黑粉包,一碰就冒黑烟,看得人心疼啊!\”
发病规律:病菌的\”潜伏\”与\”爆发\”
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黍轴黑粉菌,是一位极具耐心的\”潜伏大师\”。它以厚垣孢子的形态在土壤、粪肥或种子表面越冬,像一个个微型\”定时炸弹\”,等待来年再次引爆。研究表明,这些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2-3年,甚至更久,而结块的孢子比分散的存活时间更长,显示出惊人的生命力。
病菌的侵染过程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特洛伊木马\”行动。关键侵染期在玉米3叶期以前,此时幼芽组织娇嫩,极易被入侵。病菌一旦成功侵入生长点,便随着植株一起生长,隐藏不露,直到花芽分化时才蔓延进入花器原始体,最终在抽穗后\”图穷匕见\”,形成大量黑粉。这种\”一次性侵染\”特性意味着,如果错过了苗期的防护窗口,后期再采取措施为时已晚。
环境因素在这场\”病害大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低温干旱的春季如同病菌的\”帮凶\”——当土壤温度在15℃左右,含水量低于20%时,玉米出苗缓慢,延长了幼芽在土壤中的\”暴露时间\”,大大增加了感染机会。相反,土壤温度20℃左右,含水量20%-40%时,玉米发芽生长迅速,6-10天即可出苗,缩短了危险期,发病自然减轻。
综合防治:多管齐下的\”围剿战\”
对付玉米丝黑穗病,必须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如同布下一张天罗地网,让病菌无处可逃。下表总结了主要的防治措施及其效果:
防治措施 | 具体方法 | 防治原理 | 效果评价 |
---|---|---|---|
选用抗病品种 | 选择双亲抗病的杂交种 | 利用植物自身抵抗力 | 最经济有效的根本措施 |
种子处理 | 戊唑醇、烯唑醇等药剂拌种或包衣 | 杀死种子携带病菌,保护幼芽 | 防效可达90%以上 |
轮作倒茬 | 与小麦、豆类等轮作3年以上 | 减少土壤中病菌积累 | 重病地轮作后发病率显著降低 |
拔除病株 | 抽穗后黑粉散落前彻底拔除 | 减少来年菌源 | 坚持2-3年可明显降低田间菌量 |
调整播期 | 避免过早播种,采用地膜覆盖 | 创造利于玉米快出的环境 | 可降低发病率30-50% |
粪肥管理 | 充分腐熟有机肥,避免病株饲用 | 切断粪肥传病途径 | 常被忽视但非常重要 |
抗病品种的选择是防治的\”基石\”。就像2022年吉林省农科院推出的\”吉单66\”,在丝黑穗病重发区表现出色,发病率控制在1%以下,而感病品种则高达40%,对比鲜明。种子处理则是第二道防线,如同给种子穿上\”防护服\”——用2%戊唑醇按种子量0.2%拌种,或者用10%烯唑醇乳油20克湿拌100公斤种子,堆闷24小时,防效显著。
农业措施如同病害防治的\”基本功\”,却常常被忽视。在辽宁某合作社,他们坚持玉米-大豆-马铃薯三年轮作,配合深耕和病株清除,三年内将发病率从15%降至2%以下。社长李大哥深有感触:\”这些老办法看似简单,坚持下去效果真不错!\”
常见误区与特别提醒
在防治实践中,不少农户存在认识误区。误区一:认为抽穗后才需要防治。实际上,等到看见黑穗再行动为时已晚,苗期才是防控关键期。误区二:过分依赖化学防治而忽视综合措施。单一用药可能导致病菌产生抗性,必须配合轮作等农业措施。
特别提醒:玉米丝黑穗病与玉米瘤黑粉病常被混淆。前者只危害果穗和雄穗,黑粉中有丝状物;后者则在植株任何部位都能产生肿瘤状病斑,瘤内没有丝状物。两者防治方法相似但病原不同,准确识别有助于针对性防控。
预防玉米丝黑穗病,需要像下棋一样\”走一步看三步\”——播种前的品种选择和种子处理决定了基础防效,生长期的栽培管理巩固了防线,收获前的病株清除又为来年减轻了压力。只有多措并举,持之以恒,才能让玉米地里不再出现那些令人心碎的\”黑脑袋\”,确保每一株玉米都能健康成长,硕果累累。
: 松原市农业农村局, 2015年: 赣县区信息公开网站, 2025年
: 平顶山市农业农村局, 2020年: 百度百科\”玉米丝黑穗病\”条目, 2024年: 玉米丝黑穗病专业资料, 2024年: 玉米主要病虫害防治攻略, 2024年: 玉米丝黑穗病简介, 2023年: 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措施, 2024年
本网站中部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邮箱:tdaz599@163.com,作者:农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zhjgg.cn/41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