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炭疽病是玉米种植中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它像一位不请自来的\”植物杀手\”,悄无声息地侵袭玉米植株,若不及时防治,可导致严重减产。本文将带您全面了解这一病害的特征,并提供实用有效的防治方案。
病害症状:玉米的\”病容\”识别
玉米炭疽病在田间表现出独特的症状特征,犹如植物发出的\”求救信号\”。发病初期,叶片上会出现分散的水渍状小斑点,这些斑点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直径约0.5-2毫米。病斑中央呈淡黄色或灰白色,边缘为褐色或紫色,周围还有一圈淡黄色的晕圈,形似\”鸟眼\”,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为\”眼斑病\”。
随着病情发展,这些\”眼斑\”会相互融合,导致大片叶片组织坏死。在内蒙古兴安盟2024年的发病案例中,农户张先生最初忽视了这些\”小斑点\”,结果两周内整个田块的玉米下部叶片全部枯黄,最终导致产量损失近40%。严重发生时,病菌还会侵袭茎杆,引起茎基腐,甚至造成植株顶端枯死或整株死亡。
表:玉米炭疽病不同时期的症状表现
发病时期 | 症状特征 | 危害程度 |
---|---|---|
初期 | 叶片出现水渍状小斑点,逐渐形成\”鸟眼斑\” | 轻度影响光合作用 |
中期 | 病斑扩大融合,叶片大面积枯黄 | 显著降低光合效率 |
后期 | 茎杆受侵染,出现茎基腐,植株顶端枯死 | 可导致50%以上减产 |
发病规律:病害的\”温床\”条件
玉米炭疽病如同一位\”阴湿爱好者\”,特别偏爱低温高湿的环境。2025年5月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连续阴雨天气,就曾导致该病大面积爆发。病菌主要在病残体上越冬,等到来年温湿度适宜时,便通过风雨传播,开始新一轮的侵染循环。
田间调查发现,以下情况最容易\”招引\”此病:
连作3年以上的玉米田块(病菌积累量大)
低洼积水、排水不良的地块(湿度持续偏高)
种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差的田块(局部微湿环境)
偏施氮肥、植株嫩弱的田块(抗病能力下降)
内蒙古通辽市农牧局的监测数据显示,在相同气候条件下,连作玉米田的发病率达到35%,而实行轮作的田块发病率仅为8%。这充分说明科学的田间管理对预防此病至关重要。
科学防治:多管齐下的\”组合拳\”
预防优于治疗:农业防治措施
\”防病如防火\”,预防工作做得好,可以事半功倍。首先应选用抗病品种,如垦粘2号、渝糯1号等对炭疽病有较好抗性的品种。其次要实行轮作倒茬,与非本科作物(如大豆、马铃薯等)轮作3年以上,有效减少田间菌源。
内蒙古一位有20年种植经验的农户李大叔分享了他的秘诀:\”每年秋收后,我都会深耕土壤30厘米以上,把秸秆打捆离田。这样做虽然费工,但来年病害明显减轻。\”这正符合专家建议的清除病残体和深翻土壤的防治原则。
其他有效的农业措施包括:
合理密植,及时摘除茎部老叶增加通风
开好排水沟,做到雨停田干
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
使用腐熟有机肥,避免带菌肥料
化学防治:精准用药的\”手术刀\”
当田间出现发病迹象时,需要及时使用化学药剂\”止血\”。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的指导,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如吡唑醚菌酯、嘧菌酯等)预防效果较好,而三唑类药剂(如苯醚甲环唑、氟环唑等)治疗效果更佳。
2024年兴安盟推广的\”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组合方案,在发病初期使用,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但需注意:
最佳施药时间为上午7-10点或下午4-7点,避开中午高温
使用植保无人机时,亩喷液量不低于2升
添加沉降剂,飞行速度不超过3米/秒
避免雨前施药,防止药效降低
表:玉米炭疽病防治药剂选择与使用指南
药剂类型 | 代表药剂 | 使用时期 | 稀释倍数 | 注意事项 |
---|---|---|---|---|
保护性杀菌剂 | 吡唑醚菌酯、嘧菌酯 | 发病前或初期 | 800-1500倍 | 预防为主,需定期喷施 |
治疗性杀菌剂 | 苯醚甲环唑、氟环唑 | 发病初期 | 500-800倍 | 治疗效果佳,注意轮换使用 |
生物制剂 | 枯草芽孢杆菌、嘧啶核苷类抗菌素 | 各时期均可 | 300-500倍 | 安全环保,可与其他药剂混用 |
生物防治:自然的\”防护盾\”
对于追求绿色防控的农户,生物防治提供了安全有效的选择。枯草芽孢杆菌和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等生物制剂不仅能防治炭疽病,还能增强植株抗逆性。通辽市某有机玉米种植基地采用\”生物制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方案,连续三年将病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同时减少了60%的化学农药使用量。
结语:科学管理是关键
玉米炭疽病的防治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需要贯穿整个种植周期的系统工程。正如内蒙古一位农技专家所说:\”对待炭疽病,与其等到爆发后手忙脚乱,不如平时做好预防工作。\”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科学用药等综合措施,完全可以将此病的危害控制在最低水平。
记住,健康的植株是最好的\”防病铠甲\”。2025年种植季,愿您的玉米田远离炭疽病困扰,获得丰收满仓!
本网站中部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邮箱:tdaz599@163.com,作者:农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zhjgg.cn/42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