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头,这种既能当菜又能当粮的\”地下金疙瘩\”,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广西荔浦的农民们世代相传着一句农谚:\”六月不壅,等于不种\”,道出了培土对芋头种植的关键作用。而除侧芽这一看似简单的动作,更是让芋头产量翻倍的\”隐形推手\”。让我们走进芋田,揭开这两项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实用技巧。
培土:给芋头穿上\”防护衣\”
想象一下,芋头就像一位害羞的姑娘,最喜欢躲在黑暗潮湿的\”闺房\”里悄悄长大。广西荔浦的芋农老李告诉我:\”培土就像给芋头盖被子,盖得好,芋头长得又大又圆;盖不好,就像让姑娘晒太阳,立马就蔫了。\”这形象的比喻道出了培土的核心作用——为芋头创造理想的生长环境。
培土的科学原理其实很简单:芋头块茎在土壤中向上生长,若不及时培土,部分块茎就会\”冒头\”见光。阳光直射会使暴露的芋头变绿、变硬,口感像木头一样粗糙。更糟的是,这些\”暴露狂\”还容易招引地下害虫,成为病菌入侵的\”门户\”。培土就像给芋头穿上防护衣,既保持黑暗湿润的环境,又阻挡了害虫的侵袭。
实际操作中,培土要掌握\”三时三度\”:
时间:首次在芋苗30-40厘米高时(约5-6片叶),第二次在封行前(60-70厘米高),最后一次在块茎快速膨大期。
厚度:首次3-5厘米,第二次8-10厘米,最后一次可达15厘米。
方法:先松土后培土,呈\”馒头状\”堆积,同时注意别伤到根系。广西芋农有个小窍门——看到芋头基部出现裂缝就是培土的最佳信号。
表:芋头培土操作指南
培土次数 | 芋苗高度 | 最佳时间 | 土层厚度 | 特别注意 |
---|---|---|---|---|
第一次培土 | 30-40厘米 | 5-6叶期 | 3-5厘米 | 避开雨天,防止土壤板结 |
第二次培土 | 60-70厘米 | 封行前 | 8-10厘米 | 将基部叶片全部埋入,形成排水沟 |
第三次培土 | 块茎膨大期 | 裂缝出现时 | 10-15厘米 | 结合施肥,培土成垄 |
除侧芽:集中火力的\”营养保卫战\”
走进芋田,你会发现芋头是个\”多产的母亲\”,块茎上不断冒出许多侧芽(俗称子芋)。这些\”孩子\”个个都是\”吃货\”,会疯狂抢夺母芋的营养。去年,湖南永州的种植户老王做了个对比试验:一亩地按时除侧芽,亩产达到2500公斤;另一亩放任不管,结果产量减半,而且收获的都是\”拇指芋\”,根本卖不上价钱。
为什么要除侧芽?这就像家庭资源分配——如果母亲有十个孩子要抚养,每个孩子都得不到足够营养;但如果只专注培养一个,这个孩子必定出类拔萃。芋头的侧芽会消耗块茎中高达50%的养分,导致母芋\”营养不良\”,口感变差。更麻烦的是,这些侧芽若长出土面形成新植株,会产生大量\”孙芋\”,把田里搞得像\”芋头幼儿园\”,却找不到几个商品芋。
除侧芽的技巧在于\”早、勤、净\”:
早:侧芽3-5厘米长时就要去除,此时伤口小、易愈合。就像除草要趁早,等侧芽长大再除,不仅费力还会造成大伤口。
勤:生长旺盛期每7-10天检查一次,特别是雨后新芽冒得特别快。广东惠州的老农说这叫\”七日一巡田\”。
净:用手捏住侧芽基部向上提,或用刀平行块茎表面削除,千万不能\”挖坑式\”去除,否则会伤及母芋。除完后可喷些杀菌剂(如甲基托布津),就像给伤口贴创可贴。
珠联璧合:1+1>2的增产效应
培土与除侧芽就像一对黄金搭档,配合使用能产生惊人的协同效应。福建漳州的\”芋头大王\”阿强分享了他的经验:\”培土后新土中的养分直接喂饱母芋,除侧芽则确保这些营养不被\’小偷\’抢走。去年我的芋头单个最重达4斤,批发价每斤比市场均价高1.2元!\”
科学数据显示,正确实施这两项技术的芋田:
产量提高30-50%,商品芋比例从60%提升至90%以上
淀粉含量增加2-3个百分点,口感更粉糯
病虫害发生率降低40%,特别是软腐病和蛀茎虫危害显著减少
常见问题解答:
Q:下雨后能立即培土吗?A:最好等土稍干,湿土培容易板结缺氧。雨后除侧芽倒是好时机,此时侧芽脆嫩易除。
Q:漏除的侧芽已经很大怎么办?A:用锋利小刀沿块茎表面平削,伤口涂草木灰。切勿硬掰,以免带出母芋组织。
Q:培土后需要立即浇水吗?A:培土前土壤应保持湿润,培土后2-3天再浇,让新土与块茎自然贴合。
看着满田郁郁葱葱的芋叶,想起农谚说的\”芋头培土三分肥,除芽好比剪赘枝\”。这些看似简单的农事操作,实则是千百年来农民智慧的结晶。现代农技虽然发达,但这些基础管理仍是芋头优质高产的基石。正如广西农科院专家所说:\”再好的品种、再贵的肥料,也代替不了适时培土和精细除芽。\” 想要种出又大又糯的芋头,不妨从这两项\”基本功\”开始练起吧!
本网站中部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邮箱:tdaz599@163.com,作者:农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zhjgg.cn/43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