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病毒病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发生在辣椒上的病害,这些病毒包括但不限于黄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甜菜西方黄化病毒、番茄褪绿病毒、蚕豆萎蔫病毒、辣椒轻斑驳病毒以及马铃薯Y病毒等。在世界范围内,已有67种病毒被确认能引起辣椒病毒病,而在,已鉴定出的病毒种类有22种。辣椒病毒病已成为辣椒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发病率高,传播迅速,且易造成严重减产,产量损失通常在20%至70%之间。
症状表现
辣椒病毒病的症状主要有四种类型:花叶型、黄化型、坏死型及畸形型。
花叶型:在叶片上产生黄绿相间的斑驳或大型黄褐色环斑,叶脉皱缩畸形,叶面凹凸不平,叶片常常上卷,严重时呈桶状。在果实期,果实会变小,无法形成正常果实。
黄化型:叶片褪绿呈金黄色,严重时整个叶片都会变成黄色,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导致植株矮化,无法正常生长。
坏死型:在叶片、茎秆上出现褐色坏死斑。病株生长点会出现褪绿斑点,数日后延叶脉出现坏死,植株变成黑褐色或褐色,叶片后期脱落。
畸形型:叶片出现皱缩畸形,叶脉褪绿,叶片增厚,有时出现线状条斑。植株上部节间缩短,呈丛簇状。重病果果面有绿色不匀的花斑和疣状突起,易落果。
传播方式
辣椒病毒病的传播方式主要分为三大类:虫传、种传和接触传播。
虫传:主要通过蚜虫、蓟马、粉虱等刺吸式口器昆虫传播。例如,黄瓜花叶病毒、马铃薯Y病毒、蚕豆萎蔫病毒等可通过蚜虫传播;番茄斑萎病毒可通过蓟马传播;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可通过烟粉虱传播。
种传:少数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可通过种子传播。
接触传播:有些病毒如黄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马铃薯Y病毒还可通过机械摩擦、人为接触传播。
发病条件
辣椒病毒病喜高温干旱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为15~35℃;发病环境为温度20~35℃,相对湿度80%以下;感病生育期为苗期至座果中后期。发病潜育期为10~25天。一般持续高温干旱天气,有利于病害发生与流行。
防治措施
辣椒病毒病的防治一般采用抗病品种为基础,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辣椒病毒病有效的方法,也是经济的防治方法,能从根本上预防病毒病的发生。不同地区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种植方式有针对性选择抗病品种。
种子消毒:播种前把辣椒种子放在阳光下暴晒1天,再用55℃温水浸种20分钟,或用10%磷酸三钠浸泡20~30分钟,再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催芽、播种,可有效杀灭种子中携带的病毒。
合理轮作:采用辣椒与非茄科作物轮作、间作的方法,能减少病毒来源和传染,大大减轻辣椒病毒病的发生。
加强田间管理:选地势高、能灌能排的田块种植辣椒;培育健壮、适龄秧苗,合理密植;及时清理大棚及周边介体昆虫寄生杂草;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避免病株与健康株交叉作业),并采取棚外掩埋处理;生产季结束后及时清理田间残留的病残体,减少病毒初侵染源。
加强水肥管理:以有机肥为主,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用量,同时避免土壤过于干旱,促进植株健康生长,从而提高其抗病能力。
防治传毒昆虫:采用60目防虫网对传毒昆虫进行有效的物理隔离,同时需注意及时对防虫网补漏;使用黄篮板,监测虫量;发生较重时,使用化学药剂防治刺吸式口器传播媒介。
药剂防治:可使用病毒钝化剂,如烷醇·硫酸铜、琥铜·吗啉胍等;病毒抑制剂,如吗呱·乙酸酮、宁南霉素、氯溴异氰尿酸、辛菌胺醋酸盐等;植物增抗剂,如香菇多糖、氨基寡糖素、低聚糖素等。且应在不同的发病时期选用针对性药剂,在发病前施用植物增抗剂和病毒钝化剂,在发病初期及中期施用病毒抑制剂对辣椒病毒病进行防控。
综上所述,辣椒病毒病是一种对辣椒生产造成严重威胁的病害。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确保辣椒的产量和品质。
本网站中部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邮箱:tdaz599@163.com,作者:农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zhjgg.cn/51968.html